影视飓风直播整活有感
这是今天下午大概三四点钟影视飓风老板 Tim 的 100 小时小岛生存挑战的直播画面截图。老天爷响应了观众们长达两天的“弹幕求雨”,Tim 所在的小岛终于下雨了。但是,Tim 没有准备遮雨棚,而是躺在塑料纸和充气床垫之间——个人感觉这是刻意整活,因为他可以斥巨资 2000 元买一个折叠式的锅支架,难道会蠢到不买避雨设施?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希望这场雨带来更多节目效果。
另外,节目组上午 10 点钟邀请“何同学”上岛充当“荒野商人”与 Tim 进行以物易物的活动,猫砂、黄豆等物资倒是有些创意,但超续航电风扇和背包空调外衣降低了 Tim 小岛生存的难度,不少观众都对生存节目中出现科技表示不满。
最后一件事是:当何同学的事情处理完毕后,节目组派了一艘船接她离岛。然而,这艘船并没有立刻离岛的意图,而像是等待剧情推进一般——当 Tim 躺下午休两分钟后,船上的医生以 Tim 没有及时起床接任务为由上岛查看他的身体状况。
我之所以认为医生给 Tim 检查身体是整活,第一点是“这艘船上刚好有位医生”“小船没有立刻离开的迹象”“小船没有离开且刚好医生派上用场”很可疑,第二点是因为“发布给 Tim 的任务只是"起床"”,像是给医生创造登船的借口。
第一天 Tim 用万用宝(角磨机)开药瓶的抽象操作,加上今天的三件事,共同使我决定不再追看影视飓风的这次直播节目。我认为这次活动并非小岛求生,因为没有看到 Tim 体会到任何生存压力;它也并非户外挑战,而是一个自媒体龙头公司转战直播综艺的首次整活秀。
把剧情当真的我当真天真。
软件断舍离
我想再精简一下我的电子设备中的软件,更少一点,更专心一点。
- 已经被排除的软件:
一本日记(30元左右),小日常(25元),Todo清单(巨喜欢界面设计),时间日志。 - 犹豫的软件:Roam Research、iBetter(18元)、日历。
- 留下的软件:Dynalist、滴答清单、MarkText。
下面对犹豫的软件进行逐个分析,最终决定去留。
Roam Research
- 用途:①
做项目笔记;②汇总日记。 - 优点:①操作流畅丝滑;②界面与理念一致的简约。
- 缺点:①多项功能与 Dynalist 功能重合;②我一直对使用此类软件进行目标管理的方法不得要领。
iBetter
- 用途:督促提醒自己维持好习惯。
- 优点:①习惯完成后的成就系统很丰富。
- 缺点:①提醒失灵,除非软件一直在手机后台运行;②每多一个提醒自己做事的软件,电子设备对身心的侵蚀就会加重;③几乎没有用iBetter养成或维持一项习惯的经历。
结论:舍弃 100% 的 iBetter和 50% 的 Roam Research。只保留 Roam Research 汇总日记的使用场景。断舍离 iBetter 的原因是,重要的习惯要靠心记,靠行动维持,打开软件培养习惯带给我的基本上只是心理负担。
保留日历,只用于记录一些重要的事件。
明晰软件定位
最需要理清的软件是 Dynalist 和 MarkText,究竟分别在其中记录什么呢?
先回答这个问题——有哪些内容需要记录:①读后感;②灵感、碎碎念;③可分享的故事;④学习笔记;⑤日志(做了什么的流水账);⑥反思;⑦独立思考;⑧备忘录……
恐怕「按照上述列举的内容分类对话入座,以便选择使用哪款软件」不是一个好主意。更省时省力的选用逻辑应建立在一张四象限图之上。这个四象限的横向坐标轴当之无愧要选择「是否偏向分享」,若回答“是”,就主要写在 MarkText,反之则写进 Dynalist。纵坐标应当选择「内容是否值得扩展」,若回答“是”,就主要写在 MarkText,反之则写进 Dynalist。
举一些例子:
- 「23:37:27 做了一件xx事」应该写在 Dynalist 里;
- 「即时设计的三种技巧」不注重分享给别人看,应该写进 Dynalist 里;
- 「为什么我要舍弃 Roam Research」,值得扩展,但是要根据我对该部分内容是否公开分享的偏好来决定写进哪里。
- 「今天看了一个电影,我觉得······」值得扩展,但是要根据我对该部分内容是否公开分享的偏好来决定写进哪里。
Cool!
想清楚了,但须知:践行才是硬道理!